烈嶼第一井

          縣誌引用五十七年版舊志載:在烈嶼東林,長方形,水清例,雖旱不涸。上有石欄刻「嘉泰甲子林彥智捨」等字,按嘉泰甲子,係南宋寧宗四年也。
    經實地訪查,井在今東林五號屋前,此井目前深四點五公尺,井以石板鋪底,自井底至井口則以石板砌成,此井有四個特點:

1.以長一六○公分、寬四十公分、厚十一至十三公分的石板,從井底砌垣到井口,形成一個每邊長一百三十公分的正方形井體。這些同樣大小的石板。每塊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各鑿一個長十五公分、寬二十公分的缺角。
砌入時,每塊石板左上角正好壓在左方和它成九十度直角相接的另一塊石板的右上角缺口,如此四塊石板緊密相壓相扣。置人井內之後,即使該井四周泥土有很大的壓力,也不易使這四塊石板鬆動變形,故此井雖然已歷數百年歲月,而井體未曾破損或變形。
    這種砌石法在一般井欄上很普遍,但用在方形井垣上的就比較沒那麼規則了。在這次調查工作中,我個人將這種結構法的井欄稱為「z形方欄」。
遠種結構的古井在金門有不少,但一般長度只有六十公分左右,烈嶼西方也有一口「西井」,深十一公尺,結構與此相同;金城南門也 有一口,結構上不像這麼規則,兩口的邊長都只有九十公分,所以此 井的井體是同型井中最大的。
一般的井都是井口比井垣 (井體)小,而此種井的一個特點 (也是其缺點),就足井垣與井口同大,這樣安全性就差了,所以運種造型 的井普遍都很小,這口井堪稱全縣石砌井中之最大者。

2.金門全島的古井,正方形的井欄中有兩種不同的結構,一種是正面所提的 「z形方欄」,另外一種我稱之為 「凸形方欄」。本井井欄所用的四塊石板與做成井垣的石板不同,正是用這種 「凸形方欄」結構而成。
這是將四塊石板左上角和右上角都鑿一個缺角,使原本一塊石板形成有兩個缺角的「山」字形,砌欄時,四邊形的一雙對邊各有一塊正向的「凸」字石板,另外一雙對邊則將相同的兩塊「凸」字形石板反過來,成為反「凸」字形,如此正好也將四塊石板扣接在一起。
「東井」的這座井欄,內緣四邊各長一百三十公分。外緣各長一百六十公分,是全島所有水井中最大的一座井欄。

3.本井在朝向北面的那一片石欄之中心部分,刻著三行直寫的楷書,由右而左是「嘉泰甲 子春林 彥智捨」九個字,縣志中少了一個「春」字。因為此片朝北、陰向,受陽光曝曬的時間少,花崗石較少受風化而剝落,所以九個字的字跡非常清晰易辨。
至於朝南的那一片石欄的中心部分,也刻著兩行直寫六個楷書字,由於此片朝南,長期受陽光曝曬,使花崗石面已經剝落許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隱隱約約有六個字的樣子,深度比北向那九個字淺,經一再揣摩,疑是「大德乙 巳重修」,其中的「德」和「重」兩字,因在石中央而較清晰,另四字在邊緣,剝落很多不甚清楚。
嘉泰甲子,南宋寧宗四年,西元一二○四年,如今已近八百年歲月;大德乙已,元朝成宗大德九年,西元一三○五年,與前者相距一百零一年,至今也近七百年了。而每塊石板都很完好,唯一的遺憾是那六個字因剝落而辨識不易。
井欄上有年代、建造者等字的情形,在國軍駐守金門後,用水泥砌建的新井上見到不少,至於把年代刻在石製井欄上者,這是僅見的一個。

4.井的周圍,加砌一座高六十公分、四邊各長四二○公分正方形的臺基來保護。而且一般古井周圍地面所鋪的石板都是橫、豎同一走向,或橫豎相間者,而此井臺基上的石板共有二十四塊,每一塊都由中心 (井欄邊)向四面呈放射狀排列,射向四角的那四塊最長,是五邊形,另外每邊各有五塊,全部呈規則排列,由井上方下瞰,中心是一口方井,有二十四道石板由井口向四方射出。
臺基的中心高四周低,用過或多餘的水從井口部分往外流至邊緣被高突的墘擋住,再由四邊流向四角,四個角上各留一個出水口,使水流下臺基四周的導溝,再由導溝將水排進水溝流出。
從井底到井邊,整套設施都非常齊全,不管從那個角度來衡量,此井當可稱得是上上之井。

    據東林的鄉老引述其先祖的傳說告知,東林當地的開基者是洪姓家族,林姓是後來才在此繁衍成族。由此井欄上刻字看來,當時林姓顯然已在此地繁衍成族,經向東林村人洽詢,告知早期的族譜已經遺失,無法查知林彥智此人的生卒資料了。
當地居民告知,該井在十幾、二十年前,因為附近建屋使地形改變,水源曾一度枯竭,近年來大概由於地下水充足,目前又有汩汩不絕的水源。

   
個人以為:此井不論其鑿造年代、結構形體,可以說是全縣古井中,最具有價值者,更可稱得上是一項年代最久遠的占蹟,值得列入古蹟好好加以維護保存。


井緣模糊可見得文字
 

「東井」的這座井欄,內緣四邊各長一百三十公分。外緣各長一百六十公分,是全島所有水井中最大的一座井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