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洪世國)

海岸奇岩─貓公石

烈嶼北側海岸在埔頭附近至黃厝一帶的灘頭上,滿佈著一群紅色、蜂窩狀的岩石,此即鐵質膠結岩塊,當地人稱貓公石。在這一段連綿約一公里的海岸沙灘,貓公石散佈於潮間帶上。岩體的形狀、大小不一,一般約在數十公分至數公尺之間,呈塊狀分布;但也有寬達數百平方公尺,呈平鋪狀分布於海灘者,退潮時露出海水面。岩石為紅褐色至褐色,形狀富麗多變,蔚為奇觀。

該鐵質膠結岩近陸地的一側,其上層為紅土層,下層為半固結之含黏土砂岩地層。鐵質膠結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沉積層不斷的受到海水的風化、侵蝕與溶解,易溶的成分,如鉀、鈉等被溶解帶走,而不易溶於水的矽、鋁、鐵、鈣等的化合物逐漸殘留富集,與砂、泥等膠結固化而形成堅硬的蜂窩狀岩石。由於海水溶解的持續作用,該層岩石常呈現漸變的形貌。該貓公石的組成成分為石英、赤鐵礦及少量黏土。

貓公石僅形成於高潮─低潮線之間,於低潮線以下,浸泡於海水中仍為質地較鬆軟的黏土、砂岩層。該鐵質膠結岩塊的形成,除了海水的風化、侵蝕與溶解因素外,也與潮間帶的乾濕循環有甚大的關連。此外、烈嶼北側海岸外多礁石分布,風景優美,是海濱賞景的好地方。


貓公石中夾雜的石英石塊


海水侵蝕所造成的岩洞


貓公石受海水及風化作用
所形成的奇特景觀
 

『貓公石』出現在海岸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表面呈蜂窩狀的鐵質膠結岩塊


埔頭海灘上的『貓公石』岩灘
(攝影:洪世國)

 


●張國英  畫作
(可放大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