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朗時,可清楚的看到對岸廈門的高樓群


退潮時露出的蚵架及鬼條砦

湖井頭的海岸景觀

清晨退潮時分,常可見潮間帶上忙碌的人們,或荷著竹籃,或拎著麻袋,沿著潮間爛泥灘上的小水路,急急的邁著步子,期望趕在潮水回流之前,完成這一天採收海蠔工作的情景。

隨著潮水逐漸退去,距離海岸不遠處,那一截截長滿了一層又一層的海蠔鐵樁,也逐漸顯露了出來。漸漸地,泥灘露出水面,每一根鐵樁底處那一方方的水泥座,也急忙地展現身子孤傲地挺向天際。

黃昏的海灘,點綴著一長排的鐵柱,為這樸質的小島,增添了濃厚的軍事色彩。

當年,兩岸初隔,一夕之間,數十萬大軍駐紮島上,積極整飭軍備。初始摩拳霍霍準備反攻,不久即改以海岸防守為要務。為此,整個島嶼東、北海岸的泥灘上,豎起一根根的鐵柱。

這是用火車鐵軌裁切成的一截截鐵柱,每根鐵柱指向海面,就如同一支支射向灘外天際的高射砲。不知誰為它取了這麼一個名字:「軌條砦(寨)」,意思是「用一截截鐵軌裁切成條狀,而做成的防守性欄柵」,也有人稱之為「鬼條柴」或「鬼條材」。

湖井頭至上林一帶海岸,坡度平緩,退潮時,廣大的潮間帶,是海岸居民們養殖海蠔的「蠔坪」,亦是敵軍登陸進攻的好地點;退潮時,敵人不易登陸,所以必須利用漲潮時,跟著潮水靠岸。剛漲潮時,外海坪上那一樁樁的養蠔石,是第一道天然的阻絕樁,等到潮水漲高,軌條砦便開始發揮功用,那一根根向外伸出的尖軌所連成的防線,可以有效卡住敵船,使其不易靠岸登陸。

接續在軌條砦後方的,是沙灘上的鐵絲網。而在鐵絲網牆後方的,多半是或大或小的地雷區。在如此精細的架設和佈雷之後,鐵絲網和地雷區自然也就「生人勿近」了。時間一久,區內野草叢生,高度往往超過一般人。人跡罕至的結果,使這種所謂「管制區」的範圍愈擴愈大,間或有不明人士或野狗誤闖,因此冤死的情形亦時有所聞。

   

絢麗的夕照

湖井頭出海口右邊的水上堡

潔淨亮麗的沙灘與天空

沙灘上岩石長滿藤壺及貝類

    風化的花崗岩

退潮時露出的鬼條砦

在沿岸捕撈的居民(對岸是清楚可見的廈門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