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居民都是由內地輾轉遷居於此,所以其居處、婚喪、歲時、節俗…等除了因為鄉土沿革及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小異外,其它則與南台灣有一脈相承之處。以下就其日常生活、婚育喪葬、民間信仰、及歲時節慶等來介紹金門的一些民情風俗。 日常生活習尚
食
金門土地貧脊且長年缺水,所以島上只能種植高梁、甘薯等雜作。人民多以高梁、甘薯為主食,而以魚、蝦、蟹、蚵為佐餐。吃飯的時候男女不能同桌,男人沒有吃飽之前女人是不能上桌吃飯的。日常食用的油榨取自花生、芝麻;鹽則來自於西園鹽場。因為物資缺乏,農村婦女常醃漬魚、蟹、螺、蚵及自製豆瓣醬、醬油、
衣
金門的衣著與泉、漳類似,式樣樸素,材料以棉、麻為主。一般布料都是由婦女自己織,織好的布料再予以染成黑色或青色;此外鞋子也是由布料裱製而成。婦女喜著青衣,出門時因海風強勁,多用青布黑巾裹頭;男子皆著衫褲,平時則打赤腳或是穿木履。男子衣衫款式有兩種:一是對襟仔衫,一是大淘衫;女子上衣布料則與男子類似,以青布或黑布為主,上穿大淘衫,下穿青黑布料長褲,上衣的袖口或胸襟通常會加邊飾。婦女的裙子是由 民國以前婦女大多纏足,但金門因為生活艱苦,所以部份婦女為了操做農事而不纏足。民國之後召開天足會,纏足陋習遂告消失,目前地區尚見有少許老年婦女纏足。
住
金門的建築大多與泉州、漳州類似,早年建屋因為要從內陸購買石材及木材,花費很大,所以金門在建屋時有許多禁忌,例如採買建材時不能先買石材;動土、奠階及合資須選吉時,而上樑尤其重要,須在樑中畫八卦並封以紅布,兩頭以紅彩緩緩將樑懸好;懸畢要先用糯米祭祖,之後再用牲禮祭之,結束後要盛宴工人及鄰里。待房子建好之後要選吉時入厝,並要安好「后土」才算大功告成。
金門屋宇形式大都是一堂兩房四廂,士宦大家則多做三進,稱「三落大厝」。屋子大多坐北朝南,因為金門地區風勢強勁,所以很少有人家蓋樓房,但每戶都有閣樓當做儲藏室。早期建築大都不脫閩南傳統建築風格。後期因僑居南洋的人賺了大錢之後
行
昔日地區之交通,僅有狹隘之小路通行,可說是羊腸小 至民國十八年以後,國軍開闢道路,地區始有汽車之通行,不過大部份均是軍用車輛,至民國五十多年,始有民眾改裝軍車做為計程車使用。因地方經濟繁榮,家庭生活改善,始逐漸才有腳踏車、機車、直至今日汽車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道路交通的改善,路燈的裝設,已大大改善道路行車安全,各種車輛大量的增加。 |
![]() 煙筒(煙囪):灶的排氣孔 |
|
![]() 早期各家戶儲水用的大水缸 |
|
![]() 髮髻網、頭插金花及桔仔花 |
|
|
|
![]() 花佩:傳統黑白相間布做成,相傳有避邪作用 |
|
![]() 腰門 |
|
![]() 用石塊和磚瓦拼綴的牆面 |
|
|
|
|
|
![]() 早期新娘乘坐的轎子 |
|
![]() 60年代來返金烈水道的交通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