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傳統社會結構

                   敬祖尊宗

                   民間的信仰

                   日常生活習尚

                   養兒育女

                   成年禮

                   結婚禮俗

                   喪葬禮俗

 

 

 

 

 

 

 

 


國家族制度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大階段:「春秋以前的宗法式家族制度,魏晉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庭制度,宋以後的近代祠堂族長的族權式家族制度。」宗法式家族制度以周代為典型,其特徵是家族制度與政治制度緊密結合為一體,所謂宗法制度與封建制度為一體兩面,周天子暨是 全國的大家長(宗主),也是全國最高的政治領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盡屬王臣」。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以魏晉時代為典型,國家設中正官掌理譜牒,譜牒記載當時各地世家大族的門第高下,以為國家取才任官的標準,由於國家取才任官蓋依譜牒高下為準據,政權淪為世家大族所把持,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局面,斯時社會重門第論譜系講門面,門不當戶不對鮮少來往,常無法通婚共處。族權式家族制度,以宋明時代為典型,當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經過唐末五代以來的激烈兵爭戰禍而徹底摧毀之後,原有世家大族,因離散流亡已不可能恢復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種以宗廟、族田和族譜為樞紐的族權式家族制度,這種族權式的家族制度約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由個體家庭組成的聚族而居的家族組織,二是累世同居共財的大家庭組織。

 

   金門血緣聚落,是由個體家庭組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組織,其社會結構最大的特色是「宗祧(柱)式」的組織結構,所謂「宗祧(柱)式」即前來開拓的始遷祖為第一代,其後視人丁多寡;一般在第二代(世)以後,開始分房,分居而食,再後亦視人丁繁衍概況,續「房」之後再分出「祧(柱)」,俾配合實際生活需要,避免人口過度集中,同居合食之流弊,桃(柱)之下為家庭,是社會結構的基層。其結構形式可簡化為:宗一房→ 挑(柱)→ 家庭。為維繫「宗衫 (柱)制度」倫常秩序不致混亂,使家族世系清楚,又設有一套「昭穆制度」俗稱「輩份制度」,所謂昭穆,其始源來自周代宗法社會的宗廟制度,始祖之廟曰:太廟、居中央、二世、四世、六世之廟居左邊,謂之昭廟;三世、五世、七世之廟居右邊謂之穆廟,其餘依序類推。此即「左昭右穆」以別人倫之序次。其意義:昭者向陽,義取明顯;穆者向陰義取深遠,有此之設立則父子有別,上下有序,百世不亂。「宗桃(柱)制度」下的子孫命名,每世都從「昭穆制度」的輩份字序中取一個字,置於姓下命名,使宗親相見時互道字派,而知彼此的輩份高低,作為稱呼寒候的稱謂語,字派有稱字行或輩份,在宗法社會的家族倫理中至關重要,不按此輩份稱呼,或逆此而行是謂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