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法則  傳統民居建築的類型及特色  僑匯經濟影響下的洋樓建築

  


(二落大厝----上林)

       民居之美----傳統聚落的「營建法則」

         宗法倫理是抽象的支配力量,落實則要透過空間『營造法則」的約束,這種法則並不會明白說出它的意圖,而是以「風水禁忌」的角色出現,為不成文的約定俗成,讓傳統社會的人們得以遵循,其中最主要的禁忌,在聚落的部份有:

(1)「宮前祖厝後」的配置禁忌
         這個禁忌是在宮廟及宗祠的前、後方基地不能築有民宅,以維持兩者的神聖性。因此通常形成宗祠位居聚落後方的高處,而宮廟位於聚落前方或側方的慣例。

(2)「不超過祖盾高度」的要求
        這也是對祖先的一種尊重。一般來說,宗祠的形制、格局、棟架數目比一般民居大,聚落的天際線是以宗祠最具優勢,外加「宮前祖厝後」禁忌造成宗祠退居聚落的制高點,傳統聚落的空間關係形成以聚落為中心的結構。

(3)「內神外鬼」的居住範圍界定
         除了祖先崇拜之外,傳統社會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表現在神與鬼的信仰、迴避及克制上,所以聚落的範圍是由宮廟所決定。神明經過「安營」(或稱放營、放軍等)的儀式,將「五方」(金門通稱)或「五營」(烈嶼通稱)施放在聚落四周,以界定「內神外鬼」的保護範圍。在金門五方或五營的形式通常是令旗與三支綁紅布頭的竹符所組成,依方位令旗顏色有所不同,中黃、北玄武()、南朱雀(紅)、東青龍(青)、西白虎(白)等。

 

傳統民居建築的類型及特色
        金門傳統民居的類型以合院形式為基礎,依照不同的宅地採取因地制宜的作法。這些不同的類型,大致上可以歸結成『基本形式』(主要是傳統三、四合院的民居類型)、「衍生形式」(傳統合院的增建形式)及「其他」(持殊的處理方式)等三大類型

(一)基本形式
1、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
       「一落二櫸頭」(三間二櫸頭)及「一落四櫸頭」(三間四櫸頭)是金門傳統民宅中最常見的基本形式。它的基本構成是三開間的大落(或稱正身、正廳、祖堂等),東西對稱的櫸頭(或稱間仔、兩廂房、掛房等)與天井(深井頭、中庭)空間,左右櫸頭若各為單間者為二櫸或掛兩房,各為雙間者則為四櫸或掛四房,其中靠近大落者稱為上櫸,近外側者為下櫸。一般來說,一落二櫸頭用於宅地進深較淺,面積較小者;一落四櫸頭則適用在進深較深,面積較大的基地範圍。

2、三蓋廊
         以一落四櫸頭為基礎,在大門入口之櫸頭(下櫸)加建圓脊,燕尾或磚坪屋頂,使之成為四合院的格局,稱為「三蓋廊」,其中以燕尾屋脊較為常見。

 

3、二落大厝(雙落大厝)
         在平面格局上,二落大厝與三蓋廊一分接近,均為四合院的形式,不同的是在前落屋頂的處理方式。二落大厝的前落是將櫸頭及門廳統合在一個屋頂之下,中以廂房連接,使整個建物成為而後兩落的宅院。祖廳置於後落,因此高度上後落會高於前落,且通常為燕尾形式的屋脊,二落間的廂房則多為磚坪。

4、三落大厝
        一般來說,在二落大厝的前後再增建一落的形式,稱為「三落大厝」。三落大厝有兩種不同的作法,一是將祖廳放置在中落,一是將祖廳放置在最後一落,祖廳所在的空間最為神聖,屋頂高度最高,使得兩者側立面的天際線有所不同。在金門所見的個案中,以祖廳放置在中落者較多。


   

 

 



(二)衍生形式

1、增建「單、雙突歸」

         若是基地面寬較大,允許民宅擴建的可能,則會在二落大厝,三蓋廊的左或右側,加建一列房間使正面成為四開間,加建的房間稱為「單突歸」,加建兩列成為五開間者,則為「雙突歸」,在金門以單突歸較為普遍。其原因可能是宅地面積並非太大,僅為原先格局的部份增建。突歸的屋頂多為圓脊形式,亦有少數是燕尾形式,在子孫巷頭位置加設偏門,作為出入口,與二落大厝或三蓋廊之間夾有一長條形天井(無頂蓋)或磚坪廊道(有頂蓋)。五開間的雙突歸又稱「六路大厝」,取其有六道隔間牆之意。當然,亦有部份案例是在一落二櫸頭或四櫸頭外,加建突歸,這種作法便不開設偏門,出入仍以原先大門為主。

2、增建「護龍」
         和突歸相似,若是基地面寬足夠,在基本形式三單側或雙側可加建「護龍」。護龍和突歸最大的不同在於正面,護龍本身有獨立的正面出入口(突歸僅在側面留設出入口),與大門同向,稱為「外門」。護龍與原先建物夾著長條形天井,並在子孫巷頭位置築有遮雨廊道連,俗稱「過水」。由於護龍多為分家(分灶)之後的產物。因而,護龍內部格局依不同大小,有一廳二房,一廳三房及一廳四房等形式,屋頂則多採圓脊,或為斜屋瓦頂,或為磚坪。

3、增建「迴向」(倒座)
        不論是突歸或護龍,基本上都是在建物側邊增建的作法,「迴向」(或稱倒座)則是指在二落大厝正向的前方位置增建另一建築群組的形式。迴向與二落大厝之間留有相當大的內埕,在朝向上來說,是與二落入厝相望。迴向有動線出入有兩種形式,一是在正面仍開設大門,由正面進入,一則不在正面開口,於側面另築門樓,由側面進入。


4、在突歸或護龍部份增建「塔樓」
         此外,有部份案例是在突歸及護龍的部份,加建「塔樓」,使之成為二樓式的建物,這種的作法變化多端,以護龍增建「塔樓」為例,我們便可看到不同的衍生變化:
(1)在護龍的第一間加建塔樓;
(2)在末間加建塔樓;
(3)整個護龍二樓化作法。

在金門以(2)及(3)最為常見,這些建物多數受到僑匯洋樓的影響,後面會進一步詳述。

     


(三)其他
         有部份民居因基地較小或零散不完整,無法以基本形式出現,而自行修建適合基地規模的建物,可視為特例。這類民居並不多,通常的作法是非對稱性的方式。另外,有一些早期商業繁榮所發展出來的市集,則是以店鋪住宅的形式(店屋)出現,它不同於單一朝向的梳式佈局而是面對面相向的空間關係,最著名的是金門城北門外的傳統店屋。


僑匯經濟影響下的洋樓建築

        洋樓的形成,主要是僑民希望用不同的空間語彙表現也們逐漸竄升的社會地位,他們在南洋看到了英、法等殖民者所興建的一些建築,輾轉將設計藍圖,繪畫或照片攜回金門,加入目己的想法,告訴了本地的匠師,在一連串的消化及重新理解中,揉合了地方的特色,營造了洋樓建築。烈嶼的洋樓分佈不是很普遍。根據我們實際的田野調查,只在東坑、西方、上林、青岐、黃厝、羅厝、東林等地有發現。不過絕大部分的洋樓都已傾圮,也許整修經費需花費甚多,所以都任其荒廢了。

         住宅使用的洋樓,其實不一定有人居住,許多只是興建作為光宗耀祖的象徵。多數創建者或其後代仍居住在南洋,而將洋樓委由親戚代管。

        單棟洋樓的主要形式可粗略分為四種:
(1)傳統民居部份空間增建洋樓式「塔樓」,其中約佔總數的22.9%;
(2)二樓式洋樓(俗稱樓仔厝),為數最多,約佔64.9%;
(3)大九架番仔厝,約佔7.6%,以及
(4)其他類型,如槍樓:佔4.6%。 

(一)二樓式洋樓:
    數量最多,在形式上是正面築有廊道的作法,可進一步分為三類

1.五腳氣洋樓
        「五腳氣」是所有洋樓類型中最多的一種全金門至少六十棟以上,便佔總數的45.8%,是最常見的形式。其特色是在正面外廊築有列柱,或為平樑、圓拱或弧拱,二樓及屋頂女兒牆部份建有欄杆,並有山牆裝飾。「五腳氣」名稱的田來是源於英國在南洋所推動的城市店舖住宅的改造,因為熱帶氣候,再加上公共空間的需要,英國規定城市店舖住宅需留出五呎的廊道(騎樓、亭仔腳),稱為 "five-foot way",當地華人稱之為「五腳基」,傳回金門便轉譯成「五腳氣」(在廈門仍稱五腳基)。「五腳氣」亦應有「五腳 "起"」(蓋房子)的涵義,但絕對不是指其正面有五開間之意,三開間或七開間也稱為五腳氣。

2、出龜洋樓
         正面外廊中央突出,外貌有如龜頭,使平面呈「凸」字型,居民稱為「出龜」洋樓,其列柱或為平樑,圓拱或弧拱。二樓及屋頂女兒牆部份建有欄杆,通常有精緻的山牆裝飾,皆為三至五開間,全金門至少十一棟以上。

3、三塌壽洋樓
     類似「出龜」洋樓的格局,但在正面外廊兩側有對稱突出,使平面呈「凹」字型,居民道為「三塌壽」洋樓,指其中間凹入的形式。一樓外廊多半敞,二樓兩側突出部份通常作為居室,開設角窗並與二樓外廊相連,全金門至少十四棟以上。


(二)大九架番仔厝
         大九架番仔厝其實亦是二落大厝的修正版,主要是由前落加上「一落二櫸頭」的後落所組成,兩進之間有天井,皆為一樓高。稱為大九架番仔厝主要有兩個特色:一是因為前落進深相高深,其棟架的橫樑數通常安置九個,得『大九架』之名:二為正面的山牆面,築有西洋裝飾的山牆,得『番仔厝』之名,全金門至少十棟以上。

(三)其他類型

         如水頭的得月樓及陳坑(今成功)的槍樓。最著名的是水頭得月樓,它的高度有11.26公尺(包括女兒牆),建於西元1921年,當時是以料敵、預警、防禦功能為主。

         總的來說,洋樓雖為外來影響下的產物,但其內部空間組織仍受到漢人宗法倫理的制訂,如廳堂的安置,甚至在營造風水上亦與傳統民居一樣,必須接受一些禁忌的約束,如「退水」或「退丁」的禁忌等傳統建築的櫸頭內壁外緣須自後落虎口柱退縮,稱為退水或退丁
資料來源:
1. 金門采風(江柏煒)
2. 烈嶼傳統聚落之研究(洪曉聰)


(三落大厝----上庫)


(一落四櫸頭---埔頭)


(增建塔樓-----庵下)


(一 落四櫸頭-----上庫)


(一 落四櫸頭-----黃厝)


(三蓋廊-----西方)


(一 落二櫸頭-----后井)


(一 落四櫸頭-----黃厝)


(一 落四櫸頭-----后宅)


(西方)


在突歸部份增建塔樓----西方


(雙口)


(上林)


(上林)


(羅厝)


(羅厝)


(黃厝)


(青岐)


(東坑)


(西方)


(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