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格局 平面配置形態  平面配置形成原因及功能  

     落是經由擇址而逐漸開墾發展成目前的實質環境形態,在其長久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居民的生活背景及宗族、宗教信仰等觀念,實較深刻地影響村落的構成,遂有不同的元素因應產生,而共同建構出村落的實質環境。本章除對於村落的配置形態進行探討外,並透過宗族及宗教信仰的觀點來進一步解析村落空間構成的特質。

         烈嶼村落的基本格局,是以近似於棋盤平面配置為其基本形態,其特徵在於民宅以同一座向為主,由座落成排與成列的民宅所組合而成,形成具有縱向及橫向上的通道連繫,促成如棋盤般的塊狀分佈。以利於生產和生活及解決氣候、風水、土地劃分、聚落成長、防禦上及鄰里關係上等諸多的需求。




一、平面配置形態

        烈嶼村落的平面配置,因受地形,地勢及腹地的影響下,使得民宅在整體配置上呈現些許差異,但基本上仍是維繫著近似棋盤的配置概念。其受環境特性影響下的配置形態,依座向及分佈狀況,有下列幾種現象產生:

(一)座向
         民宅的座向上,因擇地時大多以坐同一山勢為主,故產生民宅以同一坐向著居多。但有些村落民宅為順應於背靠山勢的改變,而明顯的有一區或少部份民宅呈現不同的座向,如青岐、前埔、林邊、黃厝、后井、埔頭等;另有像上庫村落為順應水岸海形而調整座向的,呈現村落中三區民宅座向上有明顯的差異,其雖為不同區的座向單元,但仍以近似於棋盤狀的平面佈局來發展。

           
同座向為主的村落配置型態 

      
不同座向為主的村落配置型態

(二)分佈形態
         民宅的座向上,因擇地時大多以坐同一山勢為主,故產生民宅以同一坐向著居多。但有些村落民宅為順應於背靠山勢的改變,而明顯的有一區或少部份民宅呈現不同的座向,如青岐、前埔、林邊、黃厝、后井、埔頭等;另有像上庫村落為順應水岸海形而調整座向的,呈現村落中三區民宅座向上有明顯的差異,其雖為不同區的座向單元,但仍以近似於棋盤狀的平面佈局來發展。


       從上述村落分佈形態的現象可得知,在發展方式上並不具有一定之模式或規則,但約略可看出村落發展與環境特性之間的對應關係,亦即主要基於擇址風水的條件下,所呈現順應於自然環境(山勢、地形、腹地)的法則,而基於村址的環境特性,也產生村落在配置上不同分佈形態。



二、平面配置形成原因及功能

       經由上述村落配置形態之探討,烈嶼村落平面配置的功能及形成原因,可歸結以下幾點:

1、符合形法風水條件
         村落中民宅的座落都強調其具有背靠山勢,以符合風水條件,在背靠山或有些具有朝山的影響下,民宅以同一座向著居多,也因此民宅在順應坡勢而建的原則下,自然利於村落平面佈局的形成。

2、具氣候調節功能
         依村址立地環境特性,民宅順著坡勢而建,因而產生前低後高的情形,在密集毗連的建築物所產生的陰影區,及村落中直向或橫向通道連繫貫通分佈下,夏季自然風在巷弄之間流通,進而減低輻射熱,另因其族群配置形態,而有阻擋冬季強風之作用,也因此易達調節氣候的功能。

3、土地劃分的經濟性及適宜村落的成長
         村落在土地資源有限情況下,為預留出更多土地,以利於村落成長所需及作為耕地之用,因而在土地劃分上,自然強調密集且經濟的劃分原則,烈嶼村落平面佈局既易反應出此種特性。

4、易形成防禦性及維繫良好鄰里關係
         在村落外圍並無防禦設施設置的情況下(在訪談中得知,如雙口村落即有在海邊一帶植刺行(一種有刺的植物),作為對於海盜的防禦,后頭村落其田間散佈多口井,除作為灌溉外並兼具有防海盜之功能。烈嶼村落在外圍較無積極性的防防禦措施,這與海盜之性質及侵擾目的有些關連,一般來偷襲的海盜人數並不多,且以財物為主,但也有擄人的事發生,因而是較積極表現在建築的防禦性上。

         在地狹且腹地不大的情況下,易以民宅個體單元三合院為主逐漸發展舖列形成。其包括由民宅建築主體,戶外門口埕--->民宅天井--->大廳---富意義的軸線系列空間,及土地劃分與建物規制所形成建築物間的間隔空地,成為村落發展上的一組單元模式。

                                                                                                                                      資料來源:「烈嶼傳統聚落之研究」洪曉聰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