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中廟宇奉祀神明  廟宇功能與類型   廟宇的座落位置與座向

西口村    

湖井頭 李府將軍廟
東坑 清雲殿
  福德正神宮
雙口 拱福宮
下田 真武廟
西吳 田帥廟
西方 釋迦佛祖玄天上帝廟
  北極上帝廟
后宅 敬天廟
   
林湖村    
東林 靈忠廟
  佛祖廟
西路 關帝廟
西宅 忠仁廟
湖下 忠義廟
羅厝 西湖古廟
   
黃埔村    
后頭 麟護宮
黃厝 關帝廟
林邊 李府將軍廟
埔頭 吳將軍廟
庵頂 張天帥廟
   
上林村    
上林 三代公宮
  厲王爺宮
  李府將軍廟
中墩 真武廟
后井 劉府王宮廟
南塘 真武廟
前埔 保障宮
   
青岐村    
青岐 天帥宮
  清水祖殿
  仙祖宮
  代天朱府
  關聖太子廟
  關聖廟
楊厝  
上庫 天后宮
  保生大帝廟
   
陰廟      
青岐 烈女廟
羅厝 黃府將軍廟
湖井頭 白將軍廟
   

宗教信仰屬於當地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故在其影響之下產生了廟宇、奉祀的神明及一般民間信仰上的厭勝之物。對於村落整體而言,這些宗教性實體建築實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功能。

一、村落中廟宇奉祀神明  

        烈嶼的宗教信仰是屬於「佛道合一」的傳統信仰,因而形成廟內奉祀神明「三教雜揉,共奉一室」的景象,這種多神的崇拜信仰成為當地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這些奉祀主神中,以具有地域性的,如大道公、媽祖、清水祖師、玄天上帝等為主;及傳統奉祀之神,如關公、各府王爺等。考其因實與當時之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此也反應在每家有觀音佛祖、媽祖婆、土地公、灶君公等神明的奉祀。

        各廟宇供奉主祀神之產生,除了反應當時的生活及信仰背景外,其主祀神之信仰是否受重視且廣泛,與神之性質、功能、歷史背景等息息相關。

二、廟宇功能與類型

(一)廟宇的意義功能
    廟宇奉祀的神明成為當地居民信仰上的守護神,其透過宗教上的祭拜行為,使人們的心靈達到慰藉,且藉神靈的媒介,使得居民與廟宇產生信仰上的關係,而成為祭拜神明的信仰中心。

        對於村落整體上而言,廟宇具有守護的功能角色,其鎮守在村落較險要處,防止野鬼惡煞之入侵,以示護衛村落的安寧。

        而總括來說,廟宇在宗教信仰、風水觀念和村落整體上,實扮演著護衛的功能角色,也因而成為村落祭祀神明的信仰中心及居民對於村落認同上的象徵。

(二)廟宇的類型

        烈嶼村落中的廟宇,依其祭祀圈不同,可分為村落性、超村落及房份祭祀圈等三類,但若依其座落於村落中的角色功能,則概分為村廟及角頭廟兩種類型。超村落祭祀圈為多個村落所共同興建的廟宇(西甲佛祖宮、上林及林邊各所屬的李府將軍廟),實兼具社群共同所屬的廟宇及村廟的雙重功能。

        村落中主要是以村廟為主,角頭廟則只有青岐出現,顯示在大規模的村落中,各分佈房份足以形成祭祀領域的群體,因而設廟。青岐四座角頭廟分別為頂房之「前角」所屬的仙祖宮及關帝廟,與二房之『後角』的天師宮、西尾的朱府王爺廟。

        廟宇座落於村落中,通常是以一村擁有一廟者居多,少數村落則因規模較小或財力缺乏,而無法蓋廟,如楊厝、庵下、埔頭等村落。西方村落中,則有座落本村所屬的村廟及社群所共同興建的廟宇,形成一村中有二座廟宇的情形。   

三、廟宇的座落位置與座向

         廟宇所座落位置,實係象徵著廟內神明日以繼夜在此鎮守,護衛村落之安寧。其與村落之關係在於村落周圍環境的影響、本身實質環境缺失,及居民對於神明信仰上需求等各項因素結合,而表現在其座落位置及座向。 

(一)座落位置

         廟宇的座落處都經地理師之擇地勘查才決定的。一般在未興建時,是將神明暫奉祀於民宅或簡陋小廟中,待村落發展到某種程度後,由村民合資興建,再移往廟中奉祀,自此村廟更具體扮演其功能角色。而其座落位置與村落的關係則具有以下幾點特性:

1、村落外圍

         廟宇因其扮演護衛村落的角色,故常座落於村落外圍較險要或入口處,廟宇座落處之環境特性可歸結為:
(1)地勢較低或臨溝豁者、背靠山勢較低、較空曠且無山勢遮擋者;
(2)海或東北風的來向;
(3)臨水或臨海處。

        這除了說明居民在宗教信仰上,對於所奉祀神明及興建廟宇的重視與倚恃外,其也強調對於村落風水的缺失上,藉由廟宇的興建以達護衛村落的功能。

        廟宇在基於護衛功能的考量下,其座落的位置實係與村落風水上有某些程度上關連,而有藉興建廟宇以平衡村落風水上之缺失,而達村落層次的心理防禦體系。

         另廟宇雖以座落於村落外圍為主,但有些在受到民宅擴張發展或建廟較晚且周圍已有民宅的情況下,而呈現民宅與廟宇緊臨參雜的現象,但若從發展所呈現程度,尚可明顯看出其位於村落外圍邊緣的跡象。
  

  

2、村落中央

         較特殊的有屬西甲的佛祖宮,座落於西方村落中央處的穴地,而有佛祖座蓮花之說。其原先欲在此蓋宗祠,後因居民夢佛祖指示該地有磬石狀若蓮花,應以建佛祖宮,後遂由西甲內善男信女合資興建廟宇。在此過程中,因穴地特性與神明性質有些關連且契合的情況下,再加以穴地位置正座落於村落中央,而形成該廟的興建且座落於村落中央的情形。

(二)座向 

         廟宇雖座落於村落外的險要處,但也希望在座向上具有背靠山勢,在兩者無法配合下,一般以廟神靈所具有超大尺度的特性,及在附以廟神明座落環境所具有靈性上,往往以另一種描述來形容,如青岐角頭廟中之仙祖宮其座落處,背靠山勢甚遠且無屏障,易成為強風侵入之隙口,當初也基於此而設廟,但在廟碑文卻有:『....是宮枕高山,朝煙墩(指小山),南環碧海之秀,北峙鼓山鐘靈…』之描述,將座落較遠處的山也視為其背靠山,與民宅所強調背靠山勢的尺度尚有一段差距在,這也可看出廟宇之座向,基本上也以具有風水上的條件為主,但在基於護衛村落的角色上,只有退而求其次了。    

1、與民宅同向
        一般廟宇座向在希望具有背靠山勢的前提下,易形成與強調具背靠山勢的民宅同向者居多,此也顯示村落的座落環境,在某些層面上較無明顯風水上的缺失,故不必因應險要來向而調整其座向。廟宇因基於護衛的角色而決定其座落處,故其座向是否具有背靠山勢,要求自然比民宅來的低,因而形成廟宇座向未必具有背靠山勢的情形。在烈嶼28個村落中,有17個村落共有23座廟宇的座向,具有背靠山勢且與民宅同向。

2、與民宅不同向

         少數廟宇的座向與村落民宅有很大差異,這緣於村落座落環境上,有風水上的缺失,或某處為明顯險要來向著,(如村落某處較無山勢遮擋,或為強風之主要來向者),則座落於此處廟宇,在座向上往往依座落處的自然環境、強風之來向、與村落間之關係及居民動線等多項因素考量下,因而產生以背或側向對著其險要之來向的情形,這時也較強調出其鎮守護衛的角色。

         在濃厚的民間信仰及當地特殊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居民對於信仰及風水上有不同層面上的認知,形成多種信仰上的場所及產物。其中廟宇是較為具體且常見的,在廟宇座落都以位於村落外圍為主,即納入村廟系統而決定其座落與座向。在多種奉祀的神明中,有些廟神性質對於廟宇的座落與座向是有影響,如李府將軍、觀音佛祖及媽祖等廟神,但並不因而對民宅產生主導性的影響。

         除了廟宇之外,設置於村落外圍的厭勝之物,如北方爺、白雞、石塔等,及割香宗教活動中的繞境鎮符儀式,都具有護衛村落的功能;另外於村落險要處植樹,也是具有防風患功能。甚至於早期村落擇址時,所選擇的理想風水,都是依恃自然界中的山勢,以達不同層次的護衛功能。在村落內另有民宅厭勝物如石敢當、照牆、屋頂上的風獅爺等等。這些都說明了居民在信仰上,是具體的在尋求及塑造一種使心靈上安寧的居住環境。


保生大帝廟的正廳


西方佛祖廟前民宅屋後的「風獅爺」


上庫天后宮前的風獅爺




立於東坑村後的北方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