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論鄭成功與烈嶼
六百多年前在烈嶼南方的丘陵上,曾經矗立一座堅固的城堡,這座城堡因何而興建?是否曾派上用場?頗值得玩味。在歷史的偶然中,鄭成功來到烈嶼,並以之為誓師「反清復明」的集結地,烈嶼巡檢司城讓人不能遺忘的是在明鄭歷史上所扮演的第一幕場景。

明天啟福建海防圖
烈嶼巡檢司城的由來
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三月,復令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委以防倭重任,察勘地理形勢,擇要害處築城防守,增建千户城所一十六,增置巡檢司城四十五座,並設立水寨、烽堠星羅棋布,形成連綿的防衛體系。
周德興在金門築城戍兵,興築千户所金門城,置守禦千户,經營軍事。翌年又修築陳坑、峰上、田浦、官澳和烈嶼五個巡檢司城。另在金門西南方的浯嶼建水寨,形成互相犄角之勢,組成嚴密的防禦網。
烈嶼的巡檢司城建於吳山(俗名城仔頂、城仔內、城仔角,今名大山頂),海拔高四十公尺,依山臨海,踞高憑其險要,城堡十分堅固,可居高眺望,監控廈門一帶海域,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勢,城的規模志書所載不一。《金門縣志》載:城周一百三十五丈,基廣一丈一尺,高一丈二尺,被毁於清初遷界。《馬巷廳志》記載:烈嶼城在二十都,明江夏侯周德興造,為司城,周一百八十丈,基廣一丈一尺,高一丈七尺,窩鋪四,門一,今廢。《福建通志》載:城周長一百六十丈及一百八十丈之間,牆高一丈七尺到一丈八尺。城寨大小換算公制約略為:城周長五百至六百公尺,城高約六公尺(註1),無城樓、月城、料敵台、城濠之設施。
周德興並於烈嶼的青岐和湖下設立鋒堠(俗稱煙墩台),台上有專人瞭望,夜則舉火、畫則舉煙,負責外圍之報警。至洪武二十三年,巡檢司城另配有船隻二艘,以巡行海上。
烈嶼巡檢司城,設巡檢司從九品巡檢一員,司吏一名,每司原編弓兵一百名,後不斷裁減,至嘉靖四十二年,倭患漸息,各司只餘十二名,僅備哨探盤詰之用。
萬曆九年,裁革陳坑、田浦兩巡檢司,烈嶼巡檢司城僅保留一十九名《滄海紀遺》。後來又將烈嶼巡檢司移於石潯。
明代後期,因倭亂已平,東南沿海數千座城堡逐漸廢圮。
(本段資料來源:林馬騰)
(註1:林英生校長引府志所載明時烈嶼巡檢司城,城週一百三十五丈,合450公尺,故每一面的城牆長度約一百多公尺左右,地基寬度十一尺,合約3.66公尺,城牆高十二尺,合4公尺)

烈嶼巡檢司城建在何處?
烈嶼巡檢司城建在吳山頂上,故吳山別稱城仔山,但它們都是古地名,經由考據和訪談耆老,證實吳山頂即今日之大山頂(按:大山頂附近現在仍有部份耆老稱其為城仔頂,在南塘村東)。故知吳山頂、城仔頂和大山頂三者名稱雖不同,指的卻是同一處,只是古今地名的演替所造成的些許混淆。
經實地考察和訪談耆老知今日大山頂營區即巡檢司城之舊址,只是城基被後來興建的陣地所掩埋,調查人員在距營門不遠的道路右側土堆中發現當時所用的築城材料三合土石塊,該材料與田浦城殘存的城牆材料相同,知其為同時代的產物,可為佐證。

烈嶼巡檢司城的形勢
大山頂合陽山一帶是烈嶼南方丘嶺上的突出部,相對於四周其勢居高臨下,南望漳州、浯嶼,盡在眼前,監控整個廈門外洋水道,又其與東方的舊金城(古防禦千戶所),遙遙相對形成犄角,故當時在此地築城,的確是最佳選擇,軍事地位重要。
烈嶼巡檢司城有多大?
按府志所載明時烈嶼巡檢司城,城週一百三十五丈,合450公尺,故每一面的城牆長度約一百多公尺左右,地基寬度十一尺,合約3.66公尺,城牆高十二尺,合4公尺,矗立於山頂上,稱得上是一座雄偉的軍事城堡。

鄭成功與烈嶼巡檢司城
烈嶼誓師: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公元一六四七年)十二月福州被清軍攻破,唐王舊官屬南奔者,聚烈嶼,鄭成功會之,供明太祖神位,設祭定盟,用「招討大將軍印」,檄文稱「忠孝伯罪臣朱成功」,作為號召。旋下南澳收兵,訓練士卒,整飭船隻,往來島嶼以觀變。
取金廈兩島: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公元一六五一年),成功率甘輝等精兵五百,船四隻,中秋夜泊鼓浪嶼,襲擊鄭聯,之後成功兼有金、廈兩島。
東渡台灣驅逐荷人: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成功謀闢疆土。令洪旭、黃廷,輔世子鄭經堅守各島,鄭泰守金門。船隻齊集料羅,三月初三日,率兵二萬五千,自料羅發航。東指台灣,由鹿耳門入,克赤崁城。荷人退保熱遮蘭城,成功圍攻之。至十二月初三日荷人始降,遂掩有台灣,開府墾荒,勵精圖治。
由上觀之:烈嶼誓師是驚天動地的一天,它開啟了鄭成功一生的志業,雖然「反清復明」最終復明沒有成功,卻也開闢了鄭氏王朝的一片天下,對明、清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對金、廈、台澎地區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鄭成功在烈嶼留下的足跡
1.「國姓井」成功於烈嶼會盟之前,初率部抵小金門,在今湖井頭附近登陸,進入下田村借民屋駐足,因士兵乾渴,乃揮劍指地,掘井得泉。現井猶存,曰「國姓井」。
2.鄭軍銅砲:民國四十九年在烈嶼東崗海岸發現,長一四七公分,口徑七點五公分,是當時鄭軍船隊進出港時使用的禮炮(亦稱銅砲)。現該砲移置莒光樓門前右邊,供作參觀。

烈嶼巡檢司城不見了
鄭成功據金廈與清廷抗拒者凡18年,清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攻金廈,清兵入島拆城毀屋,迫令遺民悉遷入界內,金門遂墟。故烈嶼巡檢司城由興建至城毀,共歷275年。

現在的大山頂
日據時代日本人復在原有的遺址上建設堡壘,國軍來金後續將原址闢建為營區陣地,擔任烈嶼南海岸的守衛,經歷數百年的紛紛攘攘,滄海桑田,不變的是其軍事地位依然重要。
結語
烈嶼巡檢司城是明朝初年為了防倭寇固海疆而興建,鄭成功於此誓師已是明末(隆武二年,公元一六四六年)的事,距建城時間已259多年,清初為防鄭氏勢力捲土重來而採堅壁清野,斷然遷界的政策,在金門拆城毀屋,致城池毀於一旦,至此烈嶼巡檢司城也就結束了275年的光榮歷史。審當初烈嶼巡檢司城本為防倭寇固海疆之需而建,豈料竟成為鄭成功抗清復明誓師起義的第一站,開啟鄭氏王朝輝煌的一頁,成就了「延平郡王」一生的豐功偉業。
本文作者/林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