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方戲、曲的興衰
林金樹先生:
烈嶼的地方戲班於民國四十年間是最盛行的時期,那時有高甲戲、閩劇、歌仔戲,現在很多老人,他們都能哼上幾句自樂。根據我的調查,烈嶼戲共有高甲戲、閩劇與歌仔戲等類型,戲班計有:
1、后頭高甲戲:民國8年成立。
2、上庫歌仔戲團:民國8年成立。
3、東坑東川歌仔戲:民國11年成立。
4、東林閩劇社:民國22年成立。
5、雙口高甲戲團:民國28年成立。
6、岐山高甲戲團:民國32年成立。
7、埔頭閩劇社:民國40年成立。
8、后井高甲戲團:民國42年成立。
9、上苑歌劇團:民國43年成立。
上述戲班的成立,說明了烈嶼地區戲劇曾盛行一時,直到民國八十年間,由於電視、錄影機、電動遊戲等娛樂消遣形態改變,地區人口外移漸多,演出人員不夠,所以劇團漸漸減少。

林莘恭先生:
民國三十九年間,國軍撤守台澎金馬,為固守金門,那時駐防上林村郊的部隊中,有喜好歌仔戲的人很多,是於組成一個小型的歌仔戲班,常於部隊中表演,也曾應村中廟慶活動受邀表演,深為村裡鄉親的歡迎喜愛。
民國四十二年間,軍中歌仔戲班中有位來自台灣台北的充員兵,綽號「台北仔」,他擅長歌仔戲之表演,又精於後場武界樂器之演奏。在鄉賢林錦廷等人的邀請下,台北仔出任上林戲班師父,教授學員演戲與後場武界之樂器,「上苑歌仔戲班」於是成立。創團團長為林錦廷,演員有林莘恭、洪文魁、林文景、洪文邦、劉水浸、林水湖等人。「王三福火燒樓」是戲班所學的第一齣戲。
早期戲班之設備非常簡單,戲台以「汽油桶」為戲台台柱,上舖家戶借來的大門門板搭設而成的。戲服、道具自製或外借,一切道具克難簡單,此時期劇團的表演尚不嫻熟,多為村裡廟慶活動時演出。民國五十年間,為團務發展,劇團演出需要,擴大團員之招募,鼓勵村中少年男女參加,為劇團注入新血,團務亦蒸蒸日上,經常受邀外鄉鎮演出,深受歡迎,該時期之劇團設備大為改善,製作新戲台(旅新加坡僑親孫天溫君贈送),購置戲服、道具、布景等。此時「上苑歌仔戲團」有了嶄新的風貌,劇團也正名為「上苑少女歌劇團」。
民國七十年代,金門地區寺廟宗祠重建奠安很多,為表示隆重慶賀,各寺廟宗祠常延請地區閩劇或歌仔戲團公演。此時期是「上苑少女歌劇團」的全盛時期,幾凡村里廟慶活動,重大的年節活動,寺廟宗祠奠安,劇團均會應邀演出,「上苑少女歌劇團」聲名遠播,廣受歡迎。民國八十年間,由於電視、錄影機、電動遊戲等蓬勃,消遣活動改變了地區的休閒方式,劇團中少年男女也已年長婚嫁,團中演員也多赴台謀生,演出人手不足,所以劇團漸形式微,目前已不再演出了。

許丕德、林長裕先生:
民國二十二、三年間,有福建泉州人張火(好)獅(一稱張好,綽號「好師」),以演布袋戲及傀儡戲為業,好師技藝超群,頗富盛名,四處表演,廣受歡迎。好師在金門演出期間,由於口才流利,能言善道,說唱逗趣,令人開懷,深受鄉親之喜愛。坊間流傳一句話:「狀元考不起,流落在演戲」,可說是好師的最佳寫照。
好師在金演出時,居無定所,隨遇而安,直到入贅東林尾蔡本家才算安定。好師定居東林時,與村里鄉親接觸多,鄉親對好師布袋戲的精湛表演甚為欽佩,是以有鄉賢許文舉等人與好師商議,招募村中青少年學戲並組戲班,此議獲得鄉親熱烈迴響,旋即招募村中青少年學戲,延聘好師為師父(導演)。
好師之記憶力強,又富表現天才,平常表演傀儡戲皆為口述,沒有劇本,許文舉將好師演出之戲碼,由口述寫成文字而成演戲劇本。那時西宅林松杞善於表演(教腳步),便聘請林松杞為師傅,教授團員「腳步走路」。
此時正逢內地(泉州)有一閩劇團來金門演出,該團演畢返鄉時,有一「鑼鼓手」綽號為「黑肚維(偉)仔」沒有隨團返鄉而留在金門,不多久入贅東林人家,黑肚維仔受邀擔任戲班武界教練,傳授戲班武界之鑼鼓敲打,奠定東林戲班後場武界之基礎,至此東林戲班正式成立。首屆學員有林登厝、林巡案、許丕德、蔡筆、蔡米兄弟、林登郎、林登讀、林水聽等。
草創之初,戲班因陋就簡,幾凡戲服、道具皆克難為之,劇目、劇本也依好師之記憶,口述而成,所謂的「地瓜戲」就如此孜孜不倦的學戲,熱熱鬧鬧的演出,然不幾年中日戰爭開打,在抗日戰爭期前,因地區謀生不易,又懼於「抽壯丁」(被政府強制徵兵參加對日戰爭),劇團中多位團員外移南洋謀生,戲班因團員漸少而演出中斷,團務暫停運作。
民國四十二、三年,東林鄉親重啟招募子弟習藝演戲之議,並組成東林閩劇團,本屆團員有十八人,常於地區年節或廟會活動等重大慶典中受邀演出,頗受歡迎,然不數年又逢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團員多人遷居台灣避難,東林戲班又再歇息。
民國六十年,輪由東林社主事烈嶼大道公(保生大帝)全島遶境巡安祈福活動,由於每二十年東林社才能輪值一次,為表示虔敬隆重,東林鄉親特組成多個民藝團體如醒獅隊、鑼鼓隊、西樂隊等隆重慶賀,東林戲班再度重振旗鼓,重新組團再出發。
早期團員的招募皆為男性,本次招募的新團員中,男女兼有,早時民風保守,婦女少有參與演出。導演聘得本土師父許丕德、林安森等。文、武界亦由東林本村鄉親擔綱,烈聲閩劇團為一道道地地的在地「子弟戲」。
團務在團長林登惠及鄉賢李珍碧、許丕德、林成銓、林安森、林珠雪等人的全力經營,團務蒸蒸日上,村中參與劇團者三、四十人,很多家庭也賴此維生。為求有完美的演出,演員勤練戲藝,而舞台佈景、演員化妝、戲服、道具精心設計,劇目劇本以民俗小說,民眾熟稔者來改編,是以烈聲閩劇團,聲名遠播,深受鄉親歡迎
烈聲閩劇團經常四處公演,幾凡年節慶典、廟會活動、宗祠廟宇奠安等都會受到邀請演出,尤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新頭媽祖神誕、四月十二日後埔城隍廟城隍爺千秋日、四月二十二日東林靈忠廟元帥爺千秋日之公演,為地區之一大盛事。「東林戲仔」膾炙人口,盛極一時。
地區閩劇之盛行在民國六、七十年代,因那時地區廟宇、宗祠奠安者甚多,到民國八十二年間之後就漸趨沒落,由於一般人喜愛現代流行音樂、電視、電影等休閒方式,閩劇逐漸沒落,現已呈解散狀態。團員大都轉業,或遠赴台灣工作,早時農村社會的休閒娛樂,已為電視、錄影帶、電腦遊戲所取代;舊時的演藝好手,也多垂垂老矣,後繼乏人,閩劇已是式微,風光不在。

洪天映先生:
約在一百多年前,南曲是非常興盛的,只要有慶典都有南曲的表演祝賀,不管是廟宇的廟慶活動如刈香、陣頭表演,或是「九甲」戲的表演,甚至是在婚喪喜慶,都有著南曲的表演,可說是非常的盛行。
我開始接觸南管,是因為以前物質生活不豐富,農、漁時代晚上沒有娛樂,大家都會去雜貨店聊天泡茶,當時青岐大多數是聚集在洪福田先生的店仔,聚集在那裡時,有一些樂器隨便我們自己玩,當時還有人專程去大金門學藝,學ㄧ些曲調再回來教我們,大家就這樣的學習。
那時南管只有青岐跟東林有,后頭是學戲曲,開始學的都相通,但都是土法,比較偏重唱曲,我是第二代。第一代的前輩有洪賜運、洪天教、洪清芬、洪水波、洪朝良等,洪朝良先生現已九十幾歲了,對南管還是很執著,令人欽敬。
那時請得廈門埔南師傅來教授南管,第二代有洪振倡、洪水面、洪福田、李安心等,第三代有洪志慶、洪清發等人。南曲在六、七十年代很盛行,民國八十年間以來,因老一輩凋零,年輕一代赴台就學就業,後繼乏人而漸漸沒落。
民國九十二年間,地區幾位南曲同好發起重整南樂,自籌經費延請來自廈門泉州的吳老師教曲,並成立烈嶼鄉「群聲南樂社」。以前我們所學的不管是在音調,樂器上都沒有譜曲,現在所學的南曲跟以前已經完全不相同,教法不同、樂曲的音譜也都不一樣,以前學的曲是屬於土法,難登大雅之堂,現在ㄧ切從頭學。
泉州是南管的發源地,我們請泉州的師傅來教,現在我們學的是泉州正統南樂。目前本團稍有一些成績,地方鄉親也很認同,有很多熱心人士贊助我們,縣政府、鄉公所也會補助我們,我們偶爾會接到台灣、大陸的邀請,我們也參加演出,也藉此交流、觀摩。
大陸現在很注重傳統文化,他們常辦世界大會,邀請各地的南管同好來共襄盛舉。現在我們就是抱持傳承南管文化,不使它中斷,南管在以往曾經在地區風靡一時,雖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改變,南曲的傳承已漸漸消失,但我們希望能夠再將這樣曾經風光一時的技藝找回來,並期待哪一天會
發揚光大。
二、宋江陣與獅陣掌故
陳水炎先生:
西方宋江陣早期就有,青岐宋江陣也是西方的師傅(大頭憨)去教授的,當時烈嶼很多地方有宋江陣,后頭、西方、上林、東林、雙口等社里皆有,其中后頭最響,每次出陣都是三十六路,西方宋江陣的特色是打「大八卦」,一隊三十六人,十八人穿黑色服裝,十八穿人白色服裝,六面牌對三十六支鋤頭陣,完整從頭打到尾,稱為「大八卦」。
以前大年初一,民間遊藝團體常應邀到龍骨山的師、團部表演。當時隊員有ㄧ些人技藝比較強,學得比較多,會比較多套兵器拳路,由他們傳承教導下一代,直到五十多年間才漸漸式微,現在宋江陣的兵器還在。
今年七月間西方發展協會,就原有成員舉辦「宋江陣研習會」,老隊員重拾兵器、重振旗鼓,操拳練曲,老當益壯。

林天生先生:
上林很早就有宋江陣,日本時期管制很嚴,那時連手電筒都管制,更何況是刀槍,所以宋江陣就停頓下來。後來到和平時期,為了迎請大道公,就又招大家再來學,當時屬林麻記性最好,每套拳術陣法樣樣都記得,村人再次集合練習時,林麻就成為師傅級教授。
後來上林宋江陣就參加其他村的慶典、迎請大道公等活動,直到三十八年國軍來時,因戒嚴又再度管制了。一直到約六十年,國軍邀民間組織才藝參加慶典、拜年、勞軍表演等活動,大家才又再開班學習,吸收青少年的新力軍加以訓練,成為烈嶼地區唯一尚保存傳承的宋江陣。。
最後終不敵經濟現況,人口外移而漸漸式微。上林宋江陣曾經有輝煌的時代,在七十年間是盛行時期,民國八十多年榮獲民俗技藝薪傳獎,當時不只宋江陣,還有歌仔戲,都到過大金門表演,跟東林的戲班共享盛名。
方清皮先生:
后頭以前人丁多,很早就有組織宋江陣,在和平期抽壯丁以前,人口還沒流失,后頭就有兩、三隊的宋江陣,大家練武學宋江。
后頭的宋江陣表演時要化妝,並把所扮演的人名寫在臉譜裡,如宋江、李魁等,這是很特別的,是烈嶼的一絕。和平那一年大道公在西方,輪到后頭去迎請,就開始出宋江陣去表演。
曾經有一次農曆正月,后頭到羅厝刈香出過雙陣頭(一陣三十六人,雙陣要七十二人),因為上一年刈香時羅厝人說:如果后頭出雙陣,他們要把魚網舖到后頭灣讓后頭人走過去,因后頭真的出了雙陣,他們果真把魚網舖到后頭灣,他們因為破網很多,所以舖到后頭也沒問題。
那時宋江陣很盛行,到了抽壯丁時,很多鄉親跑到南洋去謀生,人口外移的緣故,宋江陣就漸漸沒落了。

林長裕先生:
民國五十年間,東林有部份青年,各自向軍中武術師傅習武健身,那時村中青年大都是種田,晚間無適當之休閒活動,村裡熱心人士李珍碧,林登惠等人,倡議延聘軍中國術師傅傳授村裡青少年「拳頭」,並成立「東林國術隊」。
民國六十年,輪到東林恭迎保生大帝蒞村巡安駐境,村民感於二十年才得輪值一次,機會難得,為了隆重慶賀,陸續成立戲仔班—「烈嶼南聲閩劇團」,西樂隊—「東林西樂隊」,鑼鼓隊—「東林鑼鼓隊」及醒獅隊—「東林國術醒獅隊」等四個民俗技藝團隊,來作為保生大帝巡安繞境慶賀之陣頭。
東林國術醒獅隊之成員,概為原有之國術隊員,隊員武術根基紮實,習藝快速,那時防區駐軍之武術及醒獅師傅很多人,承十九師部隊長張加晉將軍的協助,聘得駐軍黃錫華、李方才、陳海軍等師傅來教授。
由於師傅們的傾囊相授,隊員們的勤奮學習,東林國術醒獅隊很快的便聲名遠播,逢年過節、廟會節慶、常受邀表演,深獲讚譽。
不多年,醒獅隊的隊員因赴台謀生的人多,隊員減少,醒獅團形同解散。為不使舞獅技藝失傳中斷,乃鼓勵在學子弟於晚間學習舞獅,因隊員多為在學生,少年聰敏,學藝快速,頗得真傳,舞獅技藝深獲好評。後因在校學生在畢業後,隊員大多赴台升學或就業,使醒獅隊員再度陷於成員不足之困境。
八十年間,又欣逢東林恭迎保生大帝巡安駐境盛事,為擴大慶賀,是於再度招集在校子弟組隊,學習舞獅技藝,並遠聘新加坡青岩健身師林登記、黃成章等師父越洋返鄉傳授技藝,隊員學習成效很快,舉凡獅子上擂台、梅花樁、採青等獅藝,表演生動,技藝精湛、聲譽遠播,常受邀表演,深受各界讚許。
八十三年東林國術醒獅隊榮獲教育部頒發傳統雜技類民族藝術薪傳獎,這是醒獅隊的榮耀,亦為地區的驕傲。然而數年後,學員們相繼在學畢業赴台升學或就業,醒獅隊又陷於隊員不足之困境。
為使舞獅技藝不致失傳,傳統民俗不至中斷,醒獅隊藉由隊員出任學區學校醒獅隊教練,繼續舞獅技藝的傳授,使舞獅技藝根植學校,藉此代代相傳,醒獅的傳統技藝當能生生不息,傳至久遠。
